Friday, March 17, 2006

東萊博議 1-13 臧哀伯諫郜鼎-惡性循環與良性循環

臧哀伯是隱公時的臣子,也在桓公當臣子,他勸諫桓公不應將宋國太宰督所賄賂的郜城邦的大鼎收納於太廟中。

東萊先生認為臧哀伯所勸諫的有道理,但是勸諫了錯誤的對象,原因在於臧哀伯沒有聲討桓公逆弒隱公的過錯;也推論桓公對於逆弒都沒有顧忌了,哪會在乎將郜城邦的大鼎收納於太廟中的不合宜呢!所以說明了臧哀伯一點也不明智。朱子綠說隱公與桓公都是國君的兒子,與敵國外寇不同,既然已經立為國君,如果不能死也不能逃,就應該固守崗位,哪有不勸諫忠言的道理。

我認為此篇東萊先生實在是有極大的問題,我們看待一件事不是應該對事而不對人嗎;這篇文章根本就是愈加之罪何患無辭,因為如果臧哀伯沒有針對此事提出勸諫的忠言,是不是還是會被批評的一拓糊塗﹔如果只是因為對象的不同,而就拒絕給予勸諫與幫助,那麼又與前篇的羽父有何不同,只是程度上的差別而已。

當我們在看一件事情的對錯時,從不同的範疇來評論,就會有不同的結果,以此篇為例,就國家而言,應該提出勸諫的才能避免國家遇上災難;就隱公的臣子而言,應該為隱公而赴義才能報答隱公﹔就家庭而言,又會有不同的可能性。到底有沒有標準答案呢?這些答案,不過只是眾多裡面的一個,沒有必要去討論哪個才是正確的,但是每個人心中一定會有自己的答案。如果每個人只是從負面來去看待所有的事務,那麼只是互相攻訐,永遠可以找出對方有問題的地方,就會永遠沒完沒了。

臧哀伯如果要幫助國家,那麼勸諫的方式也許就要從正面的態度來看待郜鼎了,還記得臧僖伯諫觀魚吧!不也是如此嗎!

有時政治不過也是如此罷了!大家眼中只是看到對方有問題的地方,有時看來像是勸諫,卻更像是希望對方出大問題般,在一旁冷冷竊笑!這不就是惡性循環的開始嗎!

No comments: